——在季节的转角,与时光温柔相拥
当蝉鸣渐弱,风里开始裹挟一丝凉意;当晨露凝霜,枝头悄然染上第一抹金黄——立秋,就这样踩着夏的尾巴,带着时光的信笺,叩响了季节的门环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有云: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”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亦是秋天的第一个驿站。它像一位温婉的诗人,不疾不徐地收起夏日的热烈,将天地间的色彩重新调匀,铺陈出一幅“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”的画卷。
此刻,站在夏与秋的交界,我们既能听见夏天最后的蝉唱,也能触摸到秋天初生的脉络。它是一场告别,亦是一场重逢;是万物由盛转衰的转折,亦是生命沉淀蓄力的开始。
立秋的头五天,风已不再是黏腻的暖流,而是带着一丝清冽的凉意。它穿过树梢,摇落几片半青半黄的叶子,在地面铺就斑驳的影;它掠过湖面,泛起层层细密的涟漪,将倒映的云影揉碎成诗。
古人说:“秋风生渭水,落叶满长安。”但此时的秋,尚在襁褓之中。它不似深秋的萧瑟,更像一位羞涩的少女,用薄纱般的凉意轻抚人间。街角的咖啡馆里,人们依然穿着短袖,却会不自觉地抱紧手中的冰饮,让凉意从指尖蔓延至心底;傍晚的公园中,老人摇着蒲扇,却已不再抱怨闷热,而是眯起眼睛,享受这难得的清爽。
凉风至,是秋的信使。它告诉我们:夏天的故事尚未结束,但秋天的篇章已悄然翻开。
立秋后的第五天至第十天,昼夜温差开始拉大。清晨的草叶上,会凝结出一颗颗晶莹的露珠,在晨光中闪烁如碎钻;傍晚的窗棂上,也会蒙上一层薄薄的水雾,像是谁用画笔轻轻晕染。
《诗经》有言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”此时的露,尚未成霜,却已带着几分清冷。它让清晨的空气变得格外清新,深吸一口,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与草木的清香;它让夜晚的月光变得格外皎洁,洒在屋顶、树梢,为人间披上一层银纱。
白露降,是秋的笔触。它用露水为大地作画,将绿色染成金黄,将热烈化作沉静。而人们也开始顺应时节,调整生活的节奏——晨起添衣,夜眠盖被;饮食上少食辛辣,多饮润燥的汤水,让身体与自然同频共振。
立秋的最后五天,蝉鸣变得愈发稀疏而微弱。那些曾在盛夏里不知疲倦地嘶鸣的生灵,如今已完成了生命的绝唱,只留下零星的几声,在树梢间若隐若现,像是在诉说对夏天的眷恋,又像是在迎接秋天的到来。
古人将蝉视为高洁的象征,认为它“饮露而不食,居高而不躁”。而寒蝉的鸣叫,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命的仪式——它用最后的声音,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;它用短暂的绚烂,诠释了“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”的哲理。
寒蝉鸣,是秋的余韵。它让我们明白:所有热烈终将归于平静,所有绽放终将化作沉淀。但正是这份沉淀,让生命在下一个轮回中,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。
立秋,不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一场盛大的仪式。千百年来,人们用各种方式迎接秋天的到来,寄托对丰收的期盼、对生活的热爱。
啃秋:咬住夏天的尾巴
在民间,立秋有“啃秋”的习俗。人们会买一个西瓜,全家围坐在一起,大口啃食,寓意“咬住夏天,不留遗憾”。也有地方会啃秋桃、啃玉米,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丰收的喜悦。
晒秋:将秋天晒在屋檐下
在江西婺源、安徽宏村等地的古村落,立秋后家家户户会在屋顶、窗台晾晒农作物——红辣椒、黄玉米、紫茄子……色彩斑斓,宛如一幅天然的油画。这不仅是为储存粮食,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仪式感。
贴秋膘:用美食犒劳自己
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,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一顿丰盛的“补秋”宴——炖肉、烤鸭、饺子……用美食为身体补充能量,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冬。这一习俗,承载着古人“顺应天时,养藏蓄锐”的智慧。
祭秋:感恩自然的馈赠
在古代,立秋是重要的祭祀节日。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迎秋,祈求五谷丰登;民间也会祭祀土地神、谷神,感谢他们赐予的丰收。这些仪式,体现了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。
如果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,夏天是生长的季节,那么秋天,便是收获与沉淀的季节。
立秋,像极了人生的中年。此时的我们,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锋芒毕露、急于证明自己,而是学会了在喧嚣中保持沉默,在浮躁中坚守初心。我们开始懂得:真正的成熟,不是外在的张扬,而是内心的丰盈;真正的强大,不是与世界对抗,而是与自己和解。
就像秋天的树,它不再拼命向上生长,而是将养分输送到根部,让枝干更加粗壮,让根系更加发达。它知道,只有经历过秋的沉淀,才能在冬的凛冽中屹立不倒,在春的复苏中焕发新生。
立秋,也是一场关于“舍”与“得”的修行。它让我们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,轻装上阵;它教会我们珍惜眼前的拥有,感恩生活的馈赠。
立秋,是夏天的结束,也是秋天的开始。它带着一丝凉意,却也藏着一份温暖;它预示着凋零,却也孕育着新生。
在这个季节的转角,愿我们都能像秋天的树一样,学会沉淀,学会放下,学会在平凡的日子里,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愿你在立秋的清风里,听见岁月的低语;
愿你在秋日的暖阳下,感受生活的温柔;
愿你在未来的时光里,心有暖阳,无惧风霜。
立秋已至,岁月静好。
愿你我,与秋同安,与时光共从容。